在境内IPO政策收紧之际,越来越多的企业谋求赴港上市。与此同时,在港股上市后成为“仙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截至9月3日收盘,有近1000家港股上市公司股价低于1港元,超过1400家公司股票单日成交额低于500万港元,超过1100家公司股票单日成交额低于100万港元。
美东时间周二,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截至收盘,道指跌626.15点,跌幅为1.51%,报40936.93点;纳指跌577.32点,跌幅为3.26%,报17136.30点;标普500指数跌119.47点,跌幅为2.12%,报5528.93点。
在全球营养健康价值链、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期,为助力更多中国企业深耕国际营养健康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本文根据海关数据对膳食营养补充剂国际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数据依据8位税则号初步统计数据,含有部分原料)。
1.膳食营养补充剂的进出口情况
根据海关数据,对2008年至2023年膳食营养补充剂贸易情况分析发现,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进口金额16年间复合增长率为19.2%,其中2010年、2017年和2020年为增长高峰期,同比分别增长了43.2%、42.3%及41.5%;出口金额也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发展态势良好,16年间增长了约13倍,尤其是2010年、2011年及2013年增长迅速,同比分别增长了47.9%、33.5%和27.8%。近几年虽受到地缘政治及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整体看还是处于增长态势。
图片
2024年首季度进口及出口实现双增
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进出口总额为26.2亿美元,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实现双增长,其中进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出口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进口的具体品类中鱼油类产品及海豹油产品金额均有增长;出口的品类中鱼油类产品及维生素类产品金额有所增长。
进口市场涨跌互现,欧洲市场呈现增长态势
从进口市场看,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是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市场集中度高,前五大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进口金额的57.9%,其中美国占比17.4%,澳大利亚占比14.9%,德国占比13.0%。
从市场情况看,其中部分市场涨幅明显,如中国香港同比增长了48.0%;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挪威等均呈现增长态势。但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口金额同比有所降低。
从中国不同省市进口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口金额高,其中浙江的进口金额最高,占比31.7%;其次为广东省和上海市。
出口市场集中度高
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为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前十大市场占据了60.6%的市场份额,其中,向美国的出口增长36.3%,向马来西亚出口增长142.9%。
从不同省市的出口情况看,江苏省出口金额最高,为1.6亿美元;其次为山东省和广东省。海南省和湖北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了633.0%和100.8%。
2.中国同膳食营养补充剂主要国家的贸易情况
多年来,在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域,中国同很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下面分析了近几年中国同膳食营养补充剂主要国家的贸易情况,为贸易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2.1 中美膳食营养补充剂贸易情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膳食补充剂市场,也是膳食补充剂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市场较为成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和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海关数据,分析了2014年至2023年自美国进口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情况。从图表看出,进口金额呈现逐年增长的模式,在2018年及2020年有较大的增长,分别同比增长了39.6%和35.1%。美国多年一直为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自2014年至2017年一直排在第一位, 2018年至2020年被澳大利亚反超,但2021年、2022年再次成为最大进口来源国。2023年首次出现进口金额微降情况,同比降低了0.5%;其进口份额占比呈现逐渐降低状态,从2014年的占比26.1%到2023的占比18.1%,占比情况下降明显。
图片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在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整个出口贸易中几乎占据五分之一的份额,多年来出口居于第一位。但近年来,美国在中国整个膳食营养补充剂出口贸易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从20.0%降至新低11.4%。其中2023年向美出口金额为4.57亿美元,被中国香港反超,出口金额有所降低,同比降低了13.2%。
图片
2.2 中澳膳食营养补充剂贸易情况
澳大利亚作为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第二大来源国,2022年及2023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自澳洲的进口金额有所上升,为9.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3%。
根据海关数据,分析了2014年至2023年自澳洲进口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情况,从不同年份的进口数据看出,中国自澳洲进口金额有过较大飞跃,特别是2015年,同比增长了821.8%,从排名第16位一下子跃升至第6位,随后的三年进口金额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势如破竹,到2018年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膳食营养补充剂来源国,并连续三年超越美国,占据了进口的优势地位。但自2021年起澳洲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澳洲进口金额在整个进口额占比有所下降,从2018年的占比22.3%降至2023年的14.7%。
图片
中国向澳大利亚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出口金额呈现起伏状态,其中2015年和2018年呈现较大的成长,同比分别增长了48.1%和30.0%。2019年出口金额达到一定峰值,出口金额为0.8亿美元,受各种因素影响, 2020年及2021年的出口金额有所回落。2022年的出口金额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8.3%;2023年出口金额为0.9亿美元,同比降低14.0%。
图片
2.3中国与东盟膳食营养补充剂贸易情况
东盟作为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未来10年其生产总值将增长近1倍,正在成为优质食品和健康养生产业的国际增长中心,其中印度尼西亚拥有较大人口优势,新加坡等拥有较强消费能力。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2023年中国自东盟10国进口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0%,主要进口国家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越南。其中燕窝的进口金额为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7%。
图片
根据海关数据,分析了2017年至2023年的出口情况,从整体趋势看,进出口均呈现向好趋势。其中2023年我国向马来西亚的出口金额为2.8亿美元,保持了2022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了103.2%。
图片
3. 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从产业发展看,在新消费浪潮下,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在不断变化,产业将迎来了科研与产业转化的新时期,其中产品发展趋势体现在:
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持续受关注 连续多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消费者对免疫系统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对于声称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的相关产品,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D、接骨木、蛋白粉、益生菌类产品等需求激增,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依然是膳食营养补充剂最大的消费品类。
益生菌类产品持续热点 近几年微生物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得到重视。国际上已经出台多项大科学计划支持微生物组研究,运用生态学、多组学关联、菌群干预等手段,将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等领域交叉融合,美国、丹麦与法国等国家也开展了通过调整食物摄入量、添加膳食纤维等饮食策略干预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对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进展为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研究出更多的益生菌类产品。
零食化发展,剂型多样 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更高,对于既可提供健康益处同时口味更好的产品兴趣更高,例如富含益生菌的产品、蛋白质强化的零食和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饮料。从电商市场数据来看,消费者对于口味上要求产品的适口性好、酸甜适中、不甜腻,口感零食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剂型更加多样,软糖、果冻、口服液、固体饮料等类型的产品,口味好、携带方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市场上,体重管理代餐类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营养休闲化食品如奶昔固体饮料、果冻、软糖、滴液等新剂型将会倍受关注。
个性化定制营养发展快 个性化营养是当前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中发展最快的趋势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基于基因数据、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为个人需求定制的补充剂越来越流行。对于膳食营养补充剂公司来说,个性化意味着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方案,使他们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产品,实现健康目标,提供个性化营养品牌能更具独创性和竞争力。目前,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以及日本市场正逐步开展个性化营养定制服务。
植物基膳食营养补充剂受关注 近年来,人们对植物基膳食营养补充剂的需求是颇受关注的市场趋势。随着植物基饮食的兴起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积极寻找传统动物源补充剂的替代品。以植物为基础的补充剂,主要原料包括植物蛋白、DHA藻油等,剂型包括植物胶软胶囊、果胶软糖等,既符合其消费价值观,又能为消费者保持健康提供了帮助。
细分领域产品需求旺盛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功能性产品市场正经历着越来越严苛的考验,健康、营养、个性、便捷等关键词成为热点,功能诉求越来越细分、专业,诸如口服美容类、体重管理、运动营养类及益生菌类等细分领域膳食补充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即便是同一功能类别,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亦有不同的产品配方,细分领域膳食营养补充剂产品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
技术创新赋予产品竞争力 技术创新正在改变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重视投资技术创新的品牌企业往往可切入消费的需求,利用创新性的成分以及最新技术纳入产品生产过程,如纳米胶囊化、微胶囊化和生物合成等,丰富产品线及有效提高产品品质,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可持续性、产品的透明度及可追溯也越来越重视,希望产品生产方可履行社会环境责任,如采用环保包装材料和解决方案,减少对负面环境影响;在产品透明度与可追溯方面,消费者更倾向于能够提供原料、采购和制造过程透明度的品牌。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北京炒股配资 2023年国内双十一商品销售情况统计分析:GMV达11386亿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