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可以用杠杆炒股
世人皆知李贺是"诗鬼",却不知他短短27年的生命里,竟留下了一首惊艳千古的绝唱。这位体弱多病的少年,本该承袭家族荣光,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辗转沉浮。他骑着白驴,带着锦囊,走遍山水,将满腹才情化作诗篇。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落魄的贵族子弟,竟在南园一角写下了那首震古烁今的《南园十三首》。这首仅有四句的诗作,为何能在千年之后依然光彩夺目?那个被称作"诗鬼"的少年,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命运多舛的贵族之子
长安城外,郊野寂寥。公元790年的一个深秋,昌谷县李氏府邸内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初生的婴儿就是李贺,字长吉,一个注定要在唐朝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天才诗人。
李氏家族在当地颇负盛名。相传李贺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十四代孙,曾经显赫一时。他的曾祖父李晔更是官至右散骑常侍,位列朝廷要员。然而到了李贺父亲这一辈,家族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虽然出身名门,却只能在家乡昌谷县做一个不起眼的县尉。这个职位虽小,但好在能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谁知天不遂人愿,就在李贺七岁那年,李晋肃突然病倒,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一夜之间,这个本该富足安康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李贺的母亲王氏含泪将丧事办完,独自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从此,李贺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这个瘦小的少年,从小就体弱多病。常常是一阵风吹来,就要卧床不起。但就是这样一个病弱的孩子,却展现出惊人的诗才。有一天,七岁的李贺随手写下几句诗词,恰好被路过的韩愈看到。
那时的韩愈已是文坛泰斗,却为这个小小少年的才华所折服。他二话不说,立刻登门拜访。当看到那个瘦小的身影时,韩愈不由得感叹:"此子若长大,必成大器!"
从此,韩愈成了李贺的引路人。他不仅亲自指导李贺读书作诗,还时常接济这个落魄的家庭。在韩愈的悉心教导下,李贺的诗才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
十二岁那年,李贺写下了《感春》一诗。这首诗传到长安城,引起轰动。连当时的大文豪皇甫郦都赞叹不已:"此子有李白之才,杜甫之气,假以年岁,必成大家。"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这个少年作对。正当李贺的才名渐显之际,一场大病又将他击倒。这一病就是三个月,差点要了他的命。病愈之后的李贺更加瘦弱,脸色苍白如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这场大病不仅摧残了李贺的身体,还给这个本就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李贺治病,王氏变卖了家中仅存的几亩良田。从此,这对母子只能靠着族人的接济勉强度日。
尽管生活艰难,李贺却从未放弃过诗歌创作。他常常跑到后院的小亭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写得入神,连吃饭都顾不上。母亲心疼地劝他要注意身体,他却只是笑笑,继续埋头写作。
就这样,在艰难的生活中,在病痛的折磨下,这位年轻的诗人依然顽强地生长着,用他的才情描绘着这个世界的苦难与美好。
科举路上的坎坷
贞元十二年的春天,长安城内一片繁华。各地赶考的学子纷纷涌入这座帝国的都城,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这些学子中,有一位身着青衫、面容瘦削的少年特别引人注目,此人正是韩愈大力推荐的诗坛新秀李贺。
李贺的文名在京城早有传播。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位能写出"天上银河转,人间铁马冰"等妙句的奇才。当时的考官对这位年轻人也颇为期待,私下里甚至有人断言他必定高中。
然而,就在李贺准备赴考的前夕,一场意外突如其来。有人告发李贺,说他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谐音,若让他参加进士科考试,有违避讳之礼。这个莫名其妙的指控,竟然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主考官杨绾召集众人商议此事。会议上,支持者认为此乃无稽之谈,不该耽误人才。反对者则振振有词,称此事关乎礼制根本,不可轻忽。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以杨绾的一句"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而定论。
就这样,李贺失去了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这个荒唐的理由,让整个文坛为之哗然。韩愈更是连夜写信给主考官,力陈此事之荒谬,但已无济于事。
被剥夺科举资格后,李贺只得接受一个低级官职——奉礼郎。这个职位虽然挂着朝廷官员的名头,实际上却是个清闲冷散的差事,每日不过是在太常寺打个卯而已。
在朝为官的日子里,李贺备受排挤。有些官员明里暗里嘲讽他是个"落第秀才",还有人说他的诗风怪异,不合正统。这些闲言碎语传到李贺耳中,却换来他一声冷笑。
有一次,一位同僚在酒宴上出言不逊,说李贺写的诗"不过是些鬼话"。李贺当场提笔写下一首《致酒行》:"笑杀陶渊明,不饮杜康酒。诗狂费笔砚,名利局促否?"这首诗写完,满座皆惊,那位同僚更是羞愧难当,再不敢轻慢于他。
朝廷生活的压抑与不如意,让李贺萌生退意。一天,他向上司请了长假,说是回乡省亲。可谁知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留下一封辞呈,毅然辞去了这个让他窒息的官职。
回到昌谷老家后,李贺过起了隐居生活。每天骑着一匹白驴,带着书童四处游历。一个锦囊挂在马鞍上,专门用来装他随兴所作的诗篇。这种自在的生活,反而让他创作出了更多惊世之作。
在这段时期,李贺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对朝廷腐败的讽刺,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这些诗作虽然不能让他得到功名利禄,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辞官归隐后的李贺,反而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每天清晨,他都会骑着那匹白色的瘦马出门,腰间挂着一个锦囊,身后跟着一个叫阿宣的书童。这个锦囊成了他珍藏诗句的宝库,每当灵感涌现,他就立即写下来,小心地放入囊中。
这样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当时传为佳话。有人曾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李贺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的诗句都是用心血写成的,不能轻易丢失。"后来,这些装满诗句的锦囊被人称为"锦囊集句",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
这一时期,李贺认识了不少文坛名士。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诗人高蟾。一天,高蟾登门拜访,两人相谈甚欢。席间,高蟾即兴吟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贺立即对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首《无题》后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
李贺的诗作开始在长安城中广为流传。就连当时的大文豪皇甫郦也称赞道:"此子诗才,真可谓鬼斧神工!"正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称呼他为"诗鬼"。这个称号不仅因为他诗作中常有鬼神之说,更因为他的才思敏捷如鬼魅般难以捉摸。
贞元十五年春,潞州发生叛乱。朝廷征召各地才俊前往平叛,李贺也在其列。临行前,他写下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首诗气势磅礴,展现出他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在潞州期间,李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将所见所闻写进诗中,创作了《塞下曲》系列。这些诗作一改他往日阴郁诡奇的风格,充满了铁马金戈之声:"挂帐候明月,胡笳落旷野。城头齐击鼓,山谷俱应和。"
一次夜间巡营,李贺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场面:月光下,成千上万的铁甲战马整齐列队,马蹄踏在冰雪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一幕启发他写下了千古名句:"天上银河转,人间铁马冰。"
除了军旅诗外,李贺在这段时期还创作了大量咏物诗。《昌谷诗集》中记载,有一次他在驿站等候时,看到墙角一株残荷,便写下《残荷》一诗:"暮雨衰荷倚断枝,闲愁滴尽绿芳池。"短短两句,却将荷的凄美与人生况味融为一体。
这段时期,李贺还结识了一位重要的朋友——沈子明。后来正是这位朋友,保存了他大量的诗稿。两人常常在月下对饮,品评诗文。一次,沈子明问他作诗的诀窍,李贺说:"诗句本就藏在天地间,我不过是把它们寻出来罢了。"
战事平定后,李贺离开了潞州。临行前,他站在城楼上远眺群山,写下了《潞州河》一诗:"十月潞水寒,绕城空少年。"这首诗后来被人们视为他生命终章的预兆。
诗鬼风格的形成
从潞州归来后的李贺,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诗作开始出现大量鬼神意象,充满了阴森诡谲的气息。一次,他在昌谷老宅的后院写下了《昌谷北园新笋》,诗中写道:"鬼云黑压山,风物又潇潇。"这样的句子让人读来不禁悚然。
当时的文人对这种诗风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被战场上的亡魂所困,也有人说他是被潞州的寒气所伤。但李贺却丝毫不改其风格,反而创作出更多带有鬼气的诗作。《李凭箜篌引》中"青天削出金字塔,紫气浮动琉璃畔"的奇异意象,《帝子妃》中"啼妃曲中垂绛泪,染成血色龙凤诗"的诡异场景,都成为了他独特诗风的代表。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天,他在家中的藏书楼里发现了一本古籍,记载着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从此,他的诗作中开始频繁出现上古神仙、妖魔鬼怪的形象。《致酒行》中"玉女洗头风里飘,合欢花深闭门了",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
李贺的想象力如同脱缰的野马,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自由驰骋。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和诡谲的氛围。《梦天》一诗中"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壶天晓",将月宫幻化成一个神秘的仙境。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不仅如此,李贺还善于在诗中营造特殊的音响效果。《河南府试》中"朱蛾啼绿水,玉虎泣清秋",通过叠声字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种技法被后人称为"鬼声诗",成为他诗歌的又一特色。
李贺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深受其影响,《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奇幻意象,明显可见李贺诗风的痕迹。
在创作题材上,李贺也开创了新的路径。他不满足于传统诗歌中的山水田园,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韩碑》中"石犀鸣角动,青蝇扑面来"的场景描写,就源于民间传说中的怪力乱神。
有一次,李贺在深夜独坐,忽见庭院中一道白影闪过。他立即提笔写下《夜坐吟》:"月落星稀天欲明,空庭独坐听疏铃。鬼火青荧地底起,浮云低暗波浪平。"这首诗将深夜的恐怖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让李贺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的豪放,也不及杜甫的沉郁,但那种阴森诡异的气质,却给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南园十三首》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沉郁之气,正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
生命的最后乐章
贞元十六年的冬天,一场大雪席卷了昌谷县。李贺的病情突然恶化,连日高烧不退。当地的郎中束手无策,只能摇头叹息。李贺强撑着病体,继续创作。他在病榻上写下了《秋来》一诗:"秋来相顾尽悲凉,百叶西风尽随堂。"这首诗后来被视为他对生命的告别。
一天夜里,李贺突然要求书童阿宣取来纸笔。他颤抖着手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感遇》。诗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完这首诗后,他将所有诗稿交给了好友沈子明,嘱咐他好好保管。
沈子明接过诗稿时,没想到这竟是他与李贺的最后一面。第二天清晨,李贺就陷入了昏迷。他的母亲王氏守在床前,目睹着儿子的生命一点点消逝。贞元十六年十二月,李贺在家乡昌谷永眠,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去世的消息传到长安城,引起轩然大波。韩愈闻讯后,连夜赶到昌谷吊唁。看着那个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少年长眠于此,韩愈写下了《哭李贺》一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李贺的遗稿被沈子明小心收藏。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李贺作对。沈子明后来因公务繁忙,一时疏忽,将装有诗稿的箱子遗落在一处驿站。直到多年以后,这些诗稿才被人发现,辗转流传到了李商隐手中。
李商隐读过这些诗稿后,深感震撼。他立即着手整理,并为之作传。在《李长吉小传》中,李商隐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李贺临终前曾说,天帝召他去白玉楼赴宴。这个传说为李贺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李贺的诗集出版后,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杜牧读后感叹:"此诗可谓鬼斧神工,非世间所有。"白居易也称赞道:"长吉诗句,真可谓天上有而人间无。"
李贺的母亲王氏在儿子去世后,将他生前常用的文房四宝和那个装过诗句的锦囊都收藏起来。每逢月圆之夜,她都会取出这些遗物,在灯下默默垂泪。后来,这些遗物被乡人供奉在昌谷县的文庙中。
时光流逝,李贺的诗作却越来越受到后人的重视。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说:"李长吉之诗,可与天地久。"明代文人钟惺更是将其诗作与李白、杜甫并列,称之为"诗中三绝"。
在昌谷县,至今仍保存着李贺的故居遗址。每年清明时节,总有文人雅士前来凭吊。他们在这里吟诵李贺的诗句多少钱可以用杠杆炒股,追忆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一首首诗作,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个被称作"诗鬼"的少年的故事。